在静园住了两天。临走前,她在本地一个挺火的社区生活论坛上,发了一个长帖。
标题是:《妈妈在静园住了半个月,笑容比过去几年都多》。帖子里,她没有华丽的辞藻,
只是用手机拍了很多日常照片:王奶奶在阳光房和其他老人打花牌,
笑得见牙不见眼;外婆安静地坐在旁边听,
手里被周姐塞了一个剥好的橘子;李爷爷穿着旧军装,在院子里一丝不苟地“检阅”花草,
旁边一个小护工忍着笑,配合地喊“首长好”;餐厅里,老人们围坐一桌吃饭,
气氛融洽;还有一张,是我蹲在外婆轮椅前,给她腿上盖毯子,阳光落在我们身上。
她详细写了静园的环境、饮食、护理细节,尤其强调了护工们的耐心和用心,
写了她妈妈念叨“这里热闹,有人气儿”,“护工小周记得我胃不好,
早上总给我单做一碗小米粥”,“沈院长人好,没架子,天天能见到”……帖子朴实真挚,
图片温馨。一下子戳中了很多家里有老人、又苦于无暇照顾或对现有养老院不满的网友的心。
帖子火了。预约参观的电话被打爆了。接下来的日子,静园一下子热闹起来。
一辆辆车开进我们的小院,儿女们搀扶着父母,或者父母自己拄着拐杖,前来参观考察。
我带着他们看房间,看公共区域,看厨房卫生,介绍我们的护理理念和团队。
周姐她们也大大方方地展示日常工作。干净整洁的环境,专业细心的团队,温馨融洽的氛围,
以及相对合理的价格(比起顶级疗养院),打动了很多家庭。静园的入住率,
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升。很快,二十个房间就住满了。甚至开始有人排队预约。
看着院子里渐渐多起来的身影,听着阅览室里传出的说笑声,闻着厨房飘出的饭菜香,
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,自己做的这件事,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和温度。然而,
麻烦也像约好了一样,接踵而至。一天下午,我正在办公室核对采购清单,
周姐急匆匆地敲门进来,脸色很难看。“沈院长,出事了!”“怎么了?慢慢说。
”“是……是给咱们...
猫饼饼
王帅帅
天天捡钱
七夜
染尘烟
山月月月
见春
会发财的猪
云山乱
柠檬很甜
青春换糖
小七七
阿松